新华社“中国足球走基层”系列调研:留洋道阻且长 青训上下求索
作者:360直播网文章来源:新华体育发布日期:2021-08-24 22:16:50
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(记者董艺兴、王、肖)1998年7月,转会到德甲球队法兰克福,成为第一位“留学”并在欧洲五大联赛进球的中国球员。
此后,范志毅、孙继海、马明宇、李玮峰、李铁、邵佳一、郑智等国内优秀球员也相继出现在欧洲五大联赛,有的成为主力球员。
目前,吴磊是中国国家队唯一“出国留学”的队员。上赛季,他代表西甲球队出战34次,大部分时间只能替补出场,只有3球2助攻。
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二轮(40强)A组,中国队3-1击败叙利亚队,武磊队庆祝进球。新华社
然而,在上半年结束的40强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,武磊在最后4场比赛中贡献5球2助攻,帮助国足打进12强,赢得了外界的一致好评,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球员“留学”重要性的重新审视。
中国球员“留洋”现状:人丁稀少,与日韩差距还在拉大
从“留学”的数据可以看出,亚洲数一数二的足球运动员,中国和日韩的差距正在拉大。目前,韩国有很多球员在欧洲五大联赛踢球,而日本有足够的球员组成球队在五大联赛踢球。每支球队都有很多主力球员,比如热刺的孙兴民,斯图加特的远藤航,利物浦的南野拓实。
孙兴民在2021-2022赛季英格兰超级联赛第一轮结束后庆祝。新华社(大卫摄)
中国足协主席陈徐媛表示,中国足球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:“派出球员是中国足协必须要做的事情。国外有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少年踢足球,而中国很少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就意味着未来10年我们的足球和日本的差距会越来越大。”
“留洋难”难在哪儿?
在调查中,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低龄甚至未成年球员前往欧洲、巴西等地深造,而中国球员“出国留学”则趋于低龄化,这些孩子大多自费出国。
但另一个现实问题是,由于种种原因,这些孩子在国外很难站稳脚跟,只有少数球员成年后才能获得在一些低水平联赛踢球的机会,导致“留学”逐渐“镀金”,“出口转内销”的现象十分普遍。
目前出国留学难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自身实力不足,国内高薪带来的动力不足,文化语言障碍带来的融入困难,年轻选手之间缺乏竞争。
第一,中国的青训基础差,底子薄,球员很难凭借自己的实力在海外站稳脚跟。“出口转内销”更多的原因是玩家自身能力不足。
第二,国内顶尖选手依然存在留学动力不足的问题。在限薪令出台之前,球员在国内联赛赚钱相对容易。即使在目前限薪的影响下,国内球员的收入仍然高于“留学”,导致一些有能力“留学”的球员失去了在更高平台上进的动力。
三是受文化障碍、语言障碍、生活习惯不同的影响,很多“留学”选手难以融入社会环境和团队环境,逐渐被边缘化。以女足球运动员王寿彭为例。在为巴黎圣日耳曼效力期间,她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。这已经成为王寿彭决定回国踢球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王寿彭在东京奥运会女子亚洲预选赛第二回合庆祝了这个进球。新华社记者纪摄
第四,很多受访者透露,目前外出“留学”的幼儿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普遍缺乏游戏甚至没有球玩。目前无论在欧洲还是巴西,由于当地政策限制,中国孩子不能随意参加当地官方比赛,只能和他们一起练习。这几年,恒大足球学校每年都会送25个孩子去西班牙训练。因为不能参加当地联赛,所以一开始就要预约。后来,他们不得不组织一场比赛,邀请其他人参加。曾在巴西待过一段时间的泰山队队员赵建飞说,去巴西的时候,他只有十五六岁。他太年轻,不能参加正式比赛。每个周末,圣保罗俱乐部都会安排中国球员与附近球队进行友谊赛,但友谊赛的质量无法与联赛相提并论。
“留洋”需整体规划 更重要在于治本
从国足40强赛的表现中不难看出,吴磊“留学”的表现依然明显好于场上其他球员。“出国留学”仍然是稳步提升中国足球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,但更重要的是要统筹规划,在提升国内青训水平的同时,夯实基础。“留学”永远不应该作为捷径。
陈徐媛说:“中国足协的目标是在今明两年内派出全系统的青年队。我认为这是中国足协必须要做的事情。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,一个是保护,包括教学、生活等。让孩子和父母没有后顾之忧;二是要
有球踢,目前我们跟一些发达国家的足协还是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,会请他们帮忙联系和支持,以解决这个问题。我们也希望社会方方面面都来支持这个事情,共同努力把这个事办好。”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。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
陈戌源认为,从过往几十年发展看,要把青训真正做好,应该上升到国家行为,政府要为整个青训事业担当更多的义务。
对此,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建议,由中国足协牵头成立一个青少年足球海外发展基金,并立足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目标,制订15年海外人才培养计划,培养1000-2000名高水平人才。同时,恒大足校校长王亚军也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青训发展基金,对青训卓有成效的机构和队伍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奖励政策,来达到鼓励“留洋”深造的目的。
青训、校园足球取得阶段性成果
与“留洋”问题众多、现状不乐观的情况相比,国内在青训、校园足球开展方面整体呈向好趋势,已超额完成了到2020年建成两万所足球特色学校的目标任务,踢球的孩子稳步增多。尽管各地足协、足校、俱乐部梯队、特色校的运作模式、培养方式、投入都各有不同,中国特色足球青训体系正在摸索中逐步建立,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
以恒大足校为例,自2012年成立起,截至目前学生球员已累计入选国少、国青436人次、150多人,向俱乐部输送累计超100人。恒大足校还培养了500多名中方教练员,其中B级以上的教练员接近10%。
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北京市在2019年实现了“八个一体化”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模式,并创建了“5816满天星”青训体系。由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布局5个市级、8个大区级、16个行政区和学区级综合配套功能完善的青训中心。同时在2017年率先推出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定级赛,并在2018年率先推出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联赛,2019年的参赛人数达到10782人。
大连实验小学球员在踢球。新华社记者 董意行 摄
记者在调研时实地探访大连实验小学时看到,孩子们踢球已经颇有章法,学校也把开展校园足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,尝到了甜头。
体教融合有待推进 优质资源难以整合
在2020年教育部、国家体育总局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文件公布后,足球领域的体教融合工作有所进展,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。
在目前教育优先的理念下,很多家长送小孩加入职业梯队的意愿有所减弱。河南建业外国语中学足球队总教练宋琦说:“家长的观念也在转变。如果孩子能踢出来就去职业队,但是一定不能放弃学业,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在学校里面做体育特长生。”小学阶段踢球的孩子很多,初高中阶段就断崖式下滑已成为各地的常态。
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多地的职业俱乐部和地方足协都在进行体教融合实践,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,实践将梯队放进校园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。
然而目前由于在赛系、赛制的设置上有不同的看法和设想,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只能由两个系统各自办赛,双方的优质资源难以整合,体教融合的实际难度仍很大。
中国足协执委、成都足协主席辜建明(左)向新华社记者介绍情况。
虽然整合难度大,但足球界主流声音仍认为体教融合是大势所趋。中国足协执委、成都足协主席辜建明表示:“有一些声音说要回去走体校的老路,体校模式并不符合现代球员的成长规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。一定要坚定信心,继续往下推进体教融合。”
精英青训发展存在诸多痛点
——缺少青训教练员和教练员讲师。据介绍,目前中国足协的注册教练员人数为6万,教练人数尤其是高水平青训教练短缺。
辜建明认为,比起缺乏教练来更严重的是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讲师。建立起教练员讲师队伍是培养教练员的核心,中国足协目前没有一名职业级教练员讲师,而人口只有30多万人的冰岛却有数十名职业级教练员讲师。国内教练员讲师的培养长期被忽视。他认为,高水平的教练员讲师需要同时具备职业足球背景和外语水平,属于稀缺人才,应该出台政策鼓励讲师队伍建设。
新华社记者赴云南省足协了解云南省足球发展情况。
——青训补偿难获保障。云南省足协主席常林说:“在参加陕西全运会男足资格赛前,我们发现云南籍03年龄段球员有近百人分散在其他俱乐部和地方队,当云南向他们发出征召函时,大部分人因签了协议,不能代表云南出战。我们在追溯他们信息时,却找不到转会情况,更别提青训补偿了。作为没有职业球队的欠发达地区地方足协,权益该如何保障呢?”
大连市体育局局长温殿斌介绍,由于青训投入金额大、时间长、见效慢,现在很多职业俱乐部都选择花钱从其他地方挖好苗子,但由于缺乏相关的限制政策,被挖角的地方足协或青训机构并没有办法阻止类似的球员流动,其利益和积极性受到挫伤。
相关搜索
录像分类
英超
西甲
意甲
德甲
法甲
中超
其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