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“中国足球走基层”系列调研:职业联赛如何变得更“职业”
作者:360直播网文章来源:新华社发布日期:2021-08-24 22:16:50
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(记者肖、徐积仁、)自1994年职业改革开始以来,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一直面临“职业化缺失”的折磨。新华社近日围绕联赛热点问题进行调研采访,探索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向何处去。
为什么会出现“股东借贷”的现象?
2020年底,中国足协宣布“非企业化俱乐部名称”改革开始。俱乐部的名字容易改,难改的是“企业联赛”的本质。
中国足协官网截图。
不少足球人表示,很多企业投资俱乐部不仅仅是为了期待广告效应,更是为了获得地方政府的“对价回报”(如商业和土地政策支持、减税免税等。).一旦母公司得不到预期回报或者经营不善,亏损多年的俱乐部就会成为牺牲品。
过度依赖母公司注资导致职业联赛出现“股东借款”现象,即母公司每年以借款的形式向俱乐部注资,与俱乐部形成债务关系。据了解,各级联赛中很多俱乐部都是以这种模式运作的。一旦母公司无法继续注资,很多俱乐部背负数十亿的债务,难以引入新的股东。据业内人士表示,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运营模式。
股东借款的形成有特殊原因。据几位俱乐部人士介绍,俱乐部是一家独立的有限责任公司。俱乐部的大部分资金来自母公司的税后利润。俱乐部使用资金时(如工资发放等。),还需要交税,这实际上形成了重复纳税。借贷形式的资本注入可以减少税收。
中国足协权威人士认为,股东债务已经成为未来推进俱乐部股权多元化改革的一大障碍。“股东债务实际上是俱乐部经营亏损,新股东不可能承担。这就涉及到如何评估资产的问题。如果一刀切,企业肯定会响应,但没有这次改革,很难推进。"
前河南建业俱乐部是为数不多的没有采用股东借贷模式的俱乐部。俱乐部董事长戴介绍,由于俱乐部遗留债务问题较少,建业集团愿意以零价转让股权并承诺承担历史债务,俱乐部今年初可顺利引入郑州、洛阳国企注资,率先实现股权多元化,确保俱乐部稳定健康发展。
为什么拖欠工资的问题很难解决?
欠薪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足球发展的痼疾,也是中国足球“不专业”的具体表现。
为了打击欠薪,中国足协出台了严格的“工资奖金确认表”制度。若俱乐部未能如期提交所有球员、教练和工作人员签署的《薪资奖金确认表》,俱乐部将被取消联赛参赛资格,但实施效果仍大打折扣。有的俱乐部先说服球员签字确认已经拿到全额工资,再在入队完成后解决球员拖欠工资的问题。
为什么玩家在欠费的时候选择“收钱”?根本原因是球员工资的司法救济不顺畅。一旦俱乐部因为无法完成入队而解散,球员损失更大。
新华社记者潘小龙摄
《体育法》规定:“竞技体育活动中发生争议,由体育仲裁机构负责调解、仲裁。”
代理多起欠薪案件的律师事务所刘律师表示,在实践中,如果俱乐部解散,没有法律强制执行效力的中国足协仲裁委员会无法做出有效处罚。球员只能通过劳动仲裁或法院起诉获得报酬,但大多数情况下,劳动仲裁机构和法院以“体育法规定由体育仲裁机构调解”为由拒绝审理案件。在这种情况下,
卫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明建议,最高人民法院的典型案例或司法解释的颁布,可以为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依法处理拖欠工资和球员、教练培训案件提供相应的指导。但球员、教练员的注册、转让等身份问题属于体育行业自治,司法机关不应介入。
如何实现财务平衡?
俱乐部过分依赖母公司输血,负债过高,反映出职业联赛收支严重失衡。据统计,2018赛季中超俱乐部平均支出超过11亿元,但平均收入不足7亿元,年平均亏损超过4亿元。
中国足协主席陈徐媛曾经说过,要达到财政平衡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。“未来只有实现财务平衡或盈利,才会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。”
2020年底,中国足协颁布了新的限薪限投政策。中超俱乐部年支出不能超过6亿元,国内球员税前年薪不能超过500万元。节流是中国足协促进俱乐部财务平衡的第一步。不少俱乐部投资者对此表示欢迎,称限薪令和限投令有效抑制了泡沫,缓解了投资者面临的资金压力。
中国足协限薪限投说明。
专家建议,除了限薪令之外,还应该引入限薪令,以帮助俱乐部减少开支
的可持续性政策,而这离不开地方政府对足球事业的扶持。东部某省体育局局长表示,有很多地方政府认为投资俱乐部是市场行为,对政府投入、介入足球不理解。今年初,关于职业足球的“公益属性”一度引发争论。多名足球界人士认为,职业足球和职业联赛有商业属性,但同时也是公共产品,具有公益属性。职业俱乐部更是城市名片,因此不能将职业足球简单理解为市场行为。“如果只是普通公司倒闭,为什么职业俱乐部解散会产生这么大的社会反响?”
即使在高度市场化的欧洲足球联赛,实现盈利的俱乐部也只是少数,政府给予俱乐部资源支持较为常见。西班牙、意大利等国曾为足球制定税收优惠政策。据统计,欧足联54个成员国或地区的673家顶级联赛俱乐部中,有57%的青训基地产权来源于政府,供俱乐部免费或优惠使用。2018年世界杯冠亚军法国和克罗地亚的顶级联赛俱乐部青训资金来源中,分别有10%到33%来自政府投入。
在中国的职业联赛中,多数俱乐部没有属于自己的训练基地。“我们没有基地,青训队伍甚至一线队都在到处流浪。俱乐部即使有钱也很难单凭自己的力量拿地建基地,这都需要政府的支持。”某老牌中超俱乐部董事长表示。
据介绍,地方政府可通过以下途径为俱乐部提供扶持,推动俱乐部可持续发展:制定针对性的减税政策和成绩奖励政策;免费或优惠提供场馆和训练基地;安保费由政府购买服务解决,减轻俱乐部负担;提供青训资源支持,解决球员入学学籍问题;出台有针对性的工会经费提缴政策等。
造血能力如何提升?
资深俱乐部管理人士郑明博士表示,职业俱乐部的收入来源主要为“三费两票”,即(电视和新媒体)版权费、广告费、转会费、门票和彩票。提升俱乐部商业开发能力需要时间,转会费受限薪令影响,门票收入在疫情下基本为零,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就是版权费和彩票。
在版权费方面,欧洲职业俱乐部的版权收益约占俱乐部总收入的50%左右,而中超俱乐部2019年疫情前的版权收益不足收入的10%。由于受版权购买者资金困难的影响,中超联赛2021赛季版权收入在3亿元左右,处于近年来的最低点。如何提升联赛观赏性、增加版权收入,是中国职业俱乐部联合会(职业联盟)成立后的一大课题。
此外,“足改方案”中提出要“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”,同样受到足球界各方的关注。
上海申花俱乐部董事长吴晓晖说:“欧洲足球联赛版权为什么能卖出好价格,球场观众为什么那么多?我始终认为跟足彩分不开,足彩提高了联赛的版权价值、球场广告收入、门票收入等,是一个连锁反应。”他表示,如果足彩收入能拿出几个百分点分给足球行业,则俱乐部不仅会收支平衡,甚至会有盈利,这将降低俱乐部因资金困难解散或退出的概率。
资料图:上海申花俱乐部董事长吴晓晖。
彩票在日本J联赛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。2001年,日本开通专门竞猜国内联赛的足球彩票“TOTO”,彩票销售额约11%返还体育团体,为俱乐部发展奠定了财政基础。彩票发行也使得J联赛在2001年的上座率提升了51%,极大地推动了日本足球联赛的职业化进程。2013年,日本又推出带有乐透性质的足球彩票“BIG”,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公营彩票。
中国足球界权威人士表示,应保证一定额度的公益金返还给职业联赛,才能更好调动各方积极性。多位足球界人士都持同样的看法。
中国足球曾深受“假赌黑”的荼毒,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关系重大,有关部门应做好风险研究,确保彩票发行工作健康、可控,同时惠及足球事业发展。
此外,母公司注入优质资产,也是不少受访者提到的改善俱乐部经营状况的有效手段。中甲联赛成都蓉城俱乐部母公司为成都市属国有企业兴城集团,据俱乐部常务副总经理姚夏介绍,在集团协调下,俱乐部入股了兴城集团旗下如砂石开采、二手车拆检等优质资产和项目,将每年获得的分红作为俱乐部收益。此外,兴城集团还积极推动蓉城俱乐部参与足球公园、运动康养中心建设等体育产业的开发项目,为俱乐部提升造血能力提供助力。
新华社记者赴成都蓉城俱乐部采访。
“这一方案在俱乐部成立之初就设计好了。俱乐部不能每年都全部依靠母公司注资,优质资产的收益能够保证俱乐部的基本运营经费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”中国足协执委、成都足协主席辜建明说。
何时能实现俱乐部财务平衡?职业联盟筹备组内部人士测算,随着各项成本控制政策的生效和职业联盟成立后市场开发能力提升,各俱乐部将在2027年左右实现财务收支平衡。如果足彩顺利发行并保证一定比例的公益金返还俱乐部,这一目标有望在2024年实现。
职业联盟还缺什么?
成立职业联盟被认为是推动联赛市场化进程的关键一步。“足改方案”中明确设立的职业联盟迟迟未能成立,一直受到舆论的质疑。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表示,这一变数对很多投资人的信心造成了影响。
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(左)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。
“职业联盟目前还是筹备组的形式,听命于足协,也没有存在感。这种情况下很难把市场的资源和价值发挥出来。职业联盟应该能真正地管理联赛,中国足协才能把精力放到国家队、青训和社会足球上去。”一位职业俱乐部投资人如此说。
“如果只是管联赛竞技方面的话,不需要职业联盟,只需要一个中国足协的执行局。联盟成立标志着国家给它市场化的一个地位,也是给所有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一个定心丸。”
市场化运营的职业联盟能否顺利运转也有待实践检验。一名地方体育局、地方足协负责人表示,职业联盟与地方政府、地方足协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厘清。某中乙俱乐部董事长认为,未来的职业联盟作为社团法人,在协调政府资源等方面能力较弱,跟地方政府打交道可能会出现问题,尤其是在相对不受重视的低级别联赛中,这需要有完善的制度设计。
相关搜索
录像分类
英超
西甲
意甲
德甲
法甲
中超
其他